蓝牙耳机宣传高保真音效?先把这些技术指标搞懂再说。每次瞧见商家吹得天花乱坠,我就想,他们自己都能把这些专业术语搞得清吗?
编解码器哪家强
耳机选购时,总得跟AAC、SBC、LDAC这些字母组合打交道。商家最爱把LDAC捧上天,可实际上,用起来跟AAC比,价格差真没想象中那么大。索尼2015年推出的LDAC,码率确实能飚到990kbps,可前提是你得掏出索尼手机。
选了个其他牌子的手机?恭喜你解锁了自动降级技能。试了某国产高配机配LDAC耳机,结果码率经常跌到330kbps高清无线音频技术编解码自测试报告助力产品送测及产业发展,新型移动视频会议设备部署简单便捷,跟百元耳机用的AAC比起来,差不了多少。这就像买了辆跑车,结果发现城里限速才60,纯属自己骗自己。
抗干扰是个玄学
地铁里蓝牙忽明忽暗?别把锅甩给耳机,得怪那周围的电磁波太热情奔放。某牌子宣称自家的耳机搭载了「智能跳频」功能,结果在早高峰的三号线,耳机还是时不时地断线。不过,还真发现了个小秘密——信号最稳定的地方就在车厢连接处,要是想好好享受音乐,那就去那儿站着听。
实验室那点数据,咱们就当个乐呵看看。那些说能“降低80%干扰”的口号,都是在个啥微波暗室里搞出来的。真刀真枪的现实里,你旁边那家伙的5G手机,那干扰程度,比实验室里那些东西可厉害多了。
主动降噪的真相
现在这降噪耳机简直就是必备利器,可大多数人却对那ANC技术里的前馈和反馈傻傻分不清。前馈式,就是耳机外边的麦克风去抓那些噪音,而反馈式,则是耳洞里头的麦克风负责捕捉那些溜进来的杂音。有些标价千把块的耳机,其实就只用了前馈式,效果,跟那双麦克风混搭的比,那可差远了。
最坑爹的是那啥“自适应降噪”,吹嘘能自动调整力度。在办公室里用着还挺带劲,可一出门,马路上的嘈杂声直接冲进耳朵,就像有人故意给你降级,这功能简直比自杀还刺激,干脆改名叫“自杀式降噪”算了。
续航数字游戏
标称30小时续航?那东西是关了降噪,音量还调到20%才这么算的。真要是开了降噪听歌,15小时就不错了,算是个有点良心的产品。更逗的是,还把充电盒的电量算进去,宣称总续航能到100小时,但实际上耳机本体还是得5小时充一次电。
最近这「充电五分钟,听歌一整小时」挺火的?听起来是不是很美?可没人跟你提过,这其实是待机状态下的测试数据。要是真的边充边听,能多撑个20分钟就不错了。
延迟能治吗
玩儿游戏最怕画面和声音不搭调,现在商家都把“超低延迟”挂嘴边。但你细看说明书,会发现角落里的小字写着:得用自家的手机。要是你用别的牌子?延迟直接从50毫秒蹿到200毫秒,玩儿个“吃鸡”游戏,枪声都比子弹慢半拍。
这招挺损的——把耳机调到SBC模式,音延迟能少点,可代价是音效直接退回十年前。这不就是省油钱给跑车换上自行车轮胎,纯属自己玩儿自己呗。
透传功能翻车现场
这通透模式,本来是想让你不用耳机也能听见周围的声音,结果有些产品搞得太「通透」了,连底噪都放大给你听。戴上降噪耳机开启透传,竟然能比光着耳朵还清楚听到电流声,这简直就是买一送一的神奇体验。
这东西简直绝了,号称能自动筛掉杂音只留人声,结果?地铁里的报站声和同事的八卦声全被它给屏蔽了高清无线音频技术编解码自测试报告助力产品送测及产业发展,新型移动视频会议设备部署简单便捷,就剩那熊孩子尖锐的叫声独占鳌头。
瞧瞧商家那堆参数,我突然明白了为啥有些人宁愿用有线耳机。至少那个3.5mm接口,它不会跟你玩什么数字猫腻,塞进去啥声音就是啥声音。说起来,你们现在买耳机,最在乎的那个指标是啥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