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搞个耳机店曾几何时台式独立解码设备如古时骑兵,养起来太难,穷得连个独立解码器都别想,CD机那点解码芯片能响个声儿就谢天谢地了。谁能想到现在花三千多就能搞到拓品D90 III这东西,这社会变化忒快了。
穷人的自我修养
2008年,我在北京那中关村租了个小破店,也就十来平米,店里最贵的那副耳机,标价HD600。顾客要试听,我那时候就偷偷把音量给压低,就怕那破CD机里的解码芯片哪天突然给我来个冒烟秀。还真来了一次,我赶紧跟顾客说,这东西是咱们独家研发的“暖声版”,别看它冒烟,效果那叫一个棒。
店里最贵的东西是个假模假样的音响,表面写着“高端”俩字,那个E字母都快掉光了。这破音响连上CD机,声音听起来就像是从棉被里传出来的。不过那时候觉得这东西挺牛逼的,至少比直接用电脑推出来的声音好听多了。
解码器的玄学
瞧瞧拓品D90 III这东西,动态响应130dB,信噪比131dB,哎呀妈想当年我那破CD机能有个80dB的信噪比就心满意足了。有个老主顾总跟我吹嘘独立解码器多牛逼,我还以为他是在推销产品。
那天他提着自己的解码器来店里,连上我这破系统,那音质好得简直能吹走耳机里的灰尘。我躲在柜台后头悄悄记下了解码器的牌子,一看价格,六千多,够我交仨月的房租了。
AB对比的残酷
这次我拿D90 III出来比划,特地翻出了那台古董CD机。听同一首歌《加州旅馆》,那老CD机放出来的声音,简直就像是在澡堂子里开演唱会,而D90 III,就像是把乐队直接请到了自己的客厅。鼓声的力度,吉他弦的震动,那感觉真实得让人心惊肉跳。
最明显的差距就在人声这块,那老机器听上去就像歌手得了重感冒,嗓音沙哑得要命,可D90 III这货,歌手换气的声音都听得一清二楚。我突然悟出为啥以前那老主顾总是一副嫌弃的表情,对我的设备指指点点。
价钱的暴击
三千块的价格,不算贵,但也算不上便宜。跟一百杯星巴克差不多,或者六十顿外卖相当。不过想想这东西能用好几年,平均每天才两块钱,比我的网费都划算。
这东西跟推拜亚动力和AKG的耳机简直是绝配,一搭上就感觉挺带劲的。可要是跟森海塞尔搭,就总觉得差点意思。我试了试DT880,那解析力简直了得,感觉耳朵都做了个激光手术似的。不过,用这东西推塞子的时候可得悠着点,音量大了可不行。有一次不小心音量开得太大,差点把耳膜震出个洞来。
1Bit的逆袭
D90 III那货用的是1Bit解码,这技术简直跟我那逝去的青春一样让人怀念。当年那啥高参数解码技术把咱们压得透不过气,现在它又卷土重来了。拓品那家伙说他们挑了二十多种零件,我数了数机器里的螺丝,那数量简直比这还多。
这东西听起来还挺有个性,不像那冷冰冰的数字,还挺有人情味儿的。放爵士乐的时候那感觉更明显,萨克斯的声音都能让你感觉好像闻到了烟味儿。虽然它在参数上可能比不上那些高价货,但好听才是王道。
穷人的救赎
那家店早已经关门大吉了,但我这习惯还是改不了,每年都得给自己升级一波装备。当年全套设备顶多五千块,现在光是个解码器就得三千多。值不值,得看你是更看重耳朵的享受,还是更在乎钱包的厚度。
瞧着D90 III那小不点的身材,不禁想起以前那占了一半柜子的解码器。科技进步这事,还挺逗的,现在咱们花小钱就能买到响当当的好声音。不过,我还是把那台老CD机给留着,时不时地提醒自己曾几何时台式独立解码设备如古时骑兵,养起来太难,曾经那时候有多穷酸。
咱得说说这事,三千多块的解码器,跟那十年前动辄上万的设备比,哪个更值当,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