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编码这东西,乍一看像天书一样复杂,但其实跟煮泡面一样简单——就看你先放调料包还是先倒水。
从马赛克到4K
刚开始的视频编码技术,就跟拿诺基亚手机拍个小电影似的,屏幕上全是马赛克,流畅度差得能当PPT用。2003年H.264横空出世系列文章第11篇:实时音视频采集前的知识准备及入门资料推荐,那感觉就像是从开手扶拖拉机直接跳上了高铁,1080p的视频流量直接砍了一半。现在H.265这货更狠,4K视频的流量只要H.264的一半,不过代价就是手机编码功能强大到能煎鸡蛋了。
2017年的数据表明,用VP9编码的YouTube视频能比H.264少用35%的流量,可苹果就是铁了心不用。这事就像四川重庆的吃货们争论火锅该蘸油碟还是干碟一样,归根结底,都是利益在作祟。
时间戳的玄学
音视频对不上节奏,那感觉就像吃泡面没调料包一样吓人。有个程序猿就因为300毫秒的延迟,被用户骂得狗血淋头,说他是自带鬼畜特效的。结果一查,原来是时间戳没调准。解决的办法简单得让人想哭:给每一帧数据贴个电子标签,上面写明“这帧应该在XX年XX月XX日XX时播放”。
2022年,腾讯会议公布的数据透露,他们家的同步技术能把唇音误差控制在80毫秒以内,这几乎跟人眨眼的速度差不多。所以,下次视频通话卡壳了,别再怪程序员了,去找光缆算账。
硬件编码器之战
搞软件编程跟算盘算微积分似的,2016年那时候,有个直播平台的CPU硬是烧到了90度,程序员兄弟们赶紧熬夜给服务器房装了个空调。现在,手机自带硬件编码器,高通骁龙8系列芯片,能一口气处理4路1080p视频,功耗还比灯泡低。
但这货有个毛病:海思这芯片对H.265那是相当给力,可一碰上AV1编码就立马歇菜。这不就像你买了一台咖啡机,结果发现它只认蓝山咖啡豆似的。
开源界的破烂王
WebRTC在音视频领域里简直就是瑞士军刀,可那文档写得跟高考阅读理解题似的。有个家伙硬是啃了仨月源码系列文章第11篇:实时音视频采集前的知识准备及入门资料推荐,最后在GitHub上发帖感慨:“谢天谢地,我终于让俩笔记本能互相喊‘喂喂喂’了!”
2023年最火的那个开源神器叫LiveKit,连Zoom都偷偷使上了。但你要是想自己动手搭个类似的,得先备齐三样宝贝:得有咖啡提神,降压药备着以防万一,还得有跟老板吹牛的胆量,跟他说下周这功能肯定能搞定。
流量省到极致
这某短视频APP,搞了个省流大招,把480p的视频硬是标成“高清”。不过,正经的做法还得看微信,他们那可是用了什么动态码率技术,网络不好了就自动切换成“电报式画质”,听说能省下30%的流量。
这骚操作真是绝了,TikTok在网络不给力的时候,先把视频冻成一张jpg图片,就为了让声音还能继续嗨皮。用户还以为手机出了问题,殊不知这是程序员的巧妙安排。
未来的赛博相声
谷歌这回玩大了,搞了个从头到尾的AI编解码技术,就是让神经网络一边看视频一边吐槽,比如:“这人脸特写得好好编码,后面的垃圾桶糊弄一下就得了。”你说神奇不神奇,测试一出来,画质一样,流量能省下20%,可这代价也忒大了,显卡烧起来的风险直接翻倍,50%的涨幅,这谁顶得住。
最近Meta那帮人吹嘘要整全息视频聊天,先得把基本功给整利索了——现在视频会议里头,还有不少人连麦克风都关不好,全息一上,怕不是得直播换裤衩了。
说个戳心窝子的:上次咱们那视频会议里,那个总忘关麦克风的家伙,现在还在咱们公司混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