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放片儿跟老牛拉车似的慢?别急着怪网速,解码器这东西可能你真没弄明白。每次电脑播放视频,那速度就像老牛拉破车,不是网速拖后腿,八成是解码器在罢工。
软件解码器靠CPU硬扛
电脑播放视频全靠CPU那啥啥啥地算,这东西叫软解。据2023年Steam的数据来说,全球还有那么一大部分人,他们还在用双核处理器看4K片儿,结果就是散热器都跟着忙活了,画面流畅度直接跌到连环画水平。有些浏览器为了视频播放直接把显卡给拉进来帮忙,不过你得先在设置里把那选项给翻出来。
软解这东西真让人头大,它对资源的消耗简直是无底洞。你这边用PR剪辑视频,那边B站网页还在播放,CPU的使用率直接冲到90%。听说有人试过,同样的H265视频,用i5十代的软解,功耗能比硬解高出三倍,笔记本瞬间变身成电磁炉。
硬件解码器才是亲儿子
显卡和手机里的解码器是硬核的,这东西叫硬解。NVIDIA,从GTX900系列就开始往里塞HEVC解码模块,现在RTX4090这货能同时处理8条8K视频。有个技术宅搞了个实验,用RX580这货硬解4K视频,GPU只用了个5%,要是用CPU软解多媒体编码器与解码器知识全解析:软件与硬件的区别,直接就满载了。
去年那啥视频网站偷偷把编码换成了AV1,结果一堆老古董电脑直接跪了。英特尔愣是到12代酷睿才支持AV1解码,之前买的本本只能干瞪眼。还有更逗的,某些厂商为了省电多媒体编码器与解码器知识全解析:软件与硬件的区别,看视频时直接用核显解码,独显就在旁边装死。
编码格式战争永不停
MPEG这帮家伙从93年开始混迹江湖,如今又出了个新家伙VVC编码,压缩力比H265还猛50%。可问题是专利费贵得跟要上天似的,连Netflix都望而却步。咱国内视频网站最爱的还是H264,毕竟十年前的破手机都能播,关键是要省带宽,这才是王道。
这音频编码简直是个大坑,Dolby Atmos看起来挺高端,可不少电脑连个基本的杜比解码都得另掏腰包。有网友发现,win11商店里的杜比音效插件竟然要卖98块,下面评论区全是在骂街的。还有更离谱的,某些流媒体音乐平台标榜无损音质,实际上用的却是AAC编码,这操作简直就是在现代版掩耳盗铃。
解码插件比蟑螂还多
装个播放器,那堆乱七八糟的解码包,其实就是给系统来个临时修补。LAV Filters这东西,能支持137种视频格式,可是一装完,C盘空间直接少了2G。更绝的是,有些解码器,不交年费就给你来个下马威,故意降低画质,水面波纹都能给你解码成马赛克。
那谁扒过某大牌播放器的解码套路,结果发现画面得经过三道转码才能出来。怪不得同样是4K大片,换个播放器就能看出液晶和OLED的差距。现在懂了为啥电影网站都推荐你用他们指定的播放器了?
手机解码暗藏玄机
麒麟9000和骁龙8Gen2都吹嘘自家的8K解码能力,结果一测就尴尬了,顶多撑20分钟。别看芯片挺能打,散热这关过不去。有那评测机构搞了个大新闻,把手机拴散热器上,硬是看了3个小时8K视频,电才耗尽。
最坑人的是厂家给解码模块来了个一刀切。国产某品牌的中端机型偷偷把VP9解码给删了,结果YouTube上的1080P视频画质直接被强制拉低。这事被网友给挖出来了,官方客服还死鸭子嘴硬,说是“网络优化策略”。直到有人晒出了芯片架构图,他们才不得不低头认错。
未来是AI解码的天下
NVIDIA那啥DLSS技术现在开始用AI来补帧了,说白了就是一边解码一边脑补画面。一试之下,开了AI增强之后,720P的视频愣是能整出个接近2K的效果来。但问题也来了,这AI有时候太能理解了,有一次竟然把《泰坦尼克号》里的海浪给补成了抽象派油画,真是绝了。
这谷歌的Chrome浏览器,简直狠到家了,去年就开始用机器学习来预测解码路径。官方数据说能省15%的电,可网友实测,这东西看小电影时,关键部位那叫一个“优化”得溜,后来这功能就被网友恶搞成了“贤者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