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短视频流量背后的“点赞经济”
最近刷抖音的时候,我总能看到一些视频下面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点赞数,评论区里也经常有人问:“这个双击量怎么做到的?”作为一个混迹短视频圈三年的老用户,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个让无数创作者又爱又恨的“抖音双击业务”。
先说个真实案例,上个月我关注的美食博主“小厨娘阿珍”,她之前每条视频点赞量也就几千,突然有天发了条“挑战100种泡面吃法”的视频,点赞量直接飙到30万,当时我还纳闷,这拍摄手法也没变啊?后来在粉丝群里看到有人爆料,说她找了专业团队做双击推广,这事儿让我意识到,原来短视频平台的流量密码,早就不是单纯靠内容质量了。
现在市面上的抖音双击业务,说白了就是通过技术手段或人工操作,给指定视频增加点赞数量,我特意加了几个做这块业务的微信,发现他们的报价还挺有意思:1000个双击大概要80-120元,要是买套餐还能打折,有个老板跟我吹牛说他们有“真人矩阵”,就是找大学生兼职手动点赞,听起来比纯机器操作靠谱点。
不过这种业务也不是万能的,我有个朋友去年花2000块给自己的宠物号买了5万双击,结果视频播放量倒是上去了,但转化率低得可怜,后来分析发现,那些点赞的账号都是“僵尸粉”,根本不会看完整段视频,更别说关注账号了,这就好比开了家饭店,门口排长队但没人进店吃饭,看着热闹其实亏本。
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趋之若鹜呢?说到底还是平台的算法机制在作祟,抖音的推荐算法特别看重互动率,点赞、评论、转发这些数据越好,视频就越容易进入更大的流量池,我认识的好几个MCN机构,现在接广告都会要求客户先买双击,把基础数据做漂亮了,才能吸引自然流量。
但这种玩法也有风险,去年有个百万粉丝的穿搭博主,因为被查出数据造假,账号直接被封了30天,平台现在查得可严了,不光看点赞数量,还会分析点赞账号的活跃度、地域分布这些细节,我有个做技术的朋友说,现在抖音的反作弊系统能识别出90%以上的虚假双击。
那普通创作者该怎么办呢?我的建议是:与其花钱买双击,不如把精力花在内容打磨上,比如我关注的“老张说车”,他每期视频都坚持真人出镜,用大白话讲汽车知识,虽然点赞量不算特别高,但粉丝粘性特别强,现在光靠带货就能月入五位数。
适当做些数据优化也不是完全不行,比如新账号起步阶段,可以找朋友互相点点赞,或者参加平台官方的流量扶持活动,但千万别把双击量当成唯一指标,我见过太多账号数据漂亮得吓人,结果变现能力为零。
最后说个行业黑话:现在很多服务商会推出“保量套餐”,承诺达不到指定点赞数就退款,但据我所知,他们所谓的“保量”大多是靠机器刷的,被平台发现的风险特别高,与其花这个冤枉钱,不如多研究研究平台的热门话题,或者跟其他创作者搞搞互动,这些方法虽然见效慢,但至少安全可靠。
抖音双击业务就像短视频时代的“兴奋剂”,用好了能短期提升数据,用不好可能直接毁掉账号,对于真正想做好内容的创作者来说,与其追求虚假的繁荣,不如把每个视频都当成作品来打磨,毕竟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真正的好内容,迟早会被看见。